好医汇

手机版
手机版
用户中心

按医院_网上预约挂号_民福康_好医汇

首页按医院
常虹
常虹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消化科
擅长: 专业特长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和研究,有极为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专业方向为消化内镜下微创治疗。擅长多种内镜诊治技术,特别是胆胰疾病诊断治疗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治技术。教育及工作经历1988.8-1993.7 北京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专业 本科2007.9-2010.5 北京大学医学部 临床医学专业 硕士1993年至今历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2018年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 科研工作以胆胰疾病为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先后以第一参与人参与了5项包括国自然面上、首都重点、北京市科技及院重点课题。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5篇。获得10余项创新专利。 学术兼职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ERCP学组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内镜超声医师分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北京整合医学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副主委北京健康促进会超级微创专委会常委中国非公协会消化内镜专委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消化病学专委会常委获奖情况多次获得北医三院技术创新一等奖(排名第二)获202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二):胆胰疾病内镜诊疗体系的拓展及其创新性技术的临床应用著作与译著参编:《消化系统疾病药物治疗学》、《中华胃肠病学》等参译:《临床内镜学》、《哈里森内科学》、《复杂疑难胆胰疾病高级ERCP教程》等。
预约挂号
杨雪松
杨雪松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消化科
擅长: 教育及工作经历教育经历1983~1989 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获学士学位1991~1994 北京医科大学 获内科学(消化)博士学位。2001~2003 英国牛津大学 博士后工作经历:1989年~至今 在北医三院消化科,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北京医科大学教育处副处长;北医三院院长助理兼医院感染管理科、疾病预防控制科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兼消化中心主任。 科研工作博士研究生课题从事溃疡病、幽门螺杆菌相关研究,参与山东胃癌高发区胃癌普查等研究项目。2001-2003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师从D.P Jewell教授,从事炎症性肠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承担科技部863项目 “社区发热和腹泻症状的早期识别和预警适宜技术研究” 子课题、重大疾病基因组研究“大肠癌不同发展阶段的‘组学’比较研究”;医院临床重点项目“应用白细胞净化技术治疗炎症性肠病”;首发基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风险评估体系及感染控制规范研究”项目负责人;研究方向主要为炎症性肠病及大肠癌的免疫遗传学。作为PI负责临床药物试验项目,作为研究者参与多项临床药物试验工作。曾作为临床药物试验伦理委员会主任负责临床药物试验伦理审查工作。 学术兼职中国抗癌协会家族遗传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分会常务委员北京消化学会肠病学组委员北京女医师协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 MDT 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国际医疗专业委员会 委员《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编委《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专家委员会委员 著作与译著《消化系统疾病药物治疗学》 李益农 杨雪松 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實用急症處理手冊》 杨雪松 主译 臺灣合記圖書出版社《医患沟通技巧》 (第二版)杨雪松 主译 化学工业出版社《医患沟通技巧》 (第三版)杨雪松 主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参编《胃肠病学》 、《消化内镜学》 、《消化系统疾病电子内镜图谱》、《医院感染学》等著作10余部; 参译《胃肠道感染》 、《临床胃肠内镜学》、 《奈特 消化系统疾病彩色图谱》等译著5部。发表消化专业研究论文及医院管理相关论文100余篇。
预约挂号
黄永辉
黄永辉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消化科
擅长: 专业特长 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及消化内镜诊治工作,擅长于消化内镜微创治疗,全面掌握各种消化内镜三四级手术,如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相关的内镜治疗技术,超声内镜(EUS)检查及相关治疗技术,消化道早癌或癌前病变内镜下剥离术(ESD),内镜经食管黏膜下隧道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固有肌层肿瘤切除术(STER),各种消化道及胆胰管支架置入技术等。 工作经历 1985.08-1987.8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 住院医师 1990.09-1992.09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住院医师 1992.09-1997.09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讲师 1997.09-2003.12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消化内科副主任、内镜中心副主任 1999年8月-1999年11月: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内镜中心,消化治疗内镜高级培训并获香港临时注册医师资格 2003.12-2004.09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主任医师;消化内科副主任、内镜中心副主任 2004.09-至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 主任医师 2006.10-至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副主任 2015.7—2019.2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 2016.2—至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副院长、消化疾病中心主任 2018.11-至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 2020.7-至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方院区执行院长 科研工作 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北京市科委健康培育项目基金或首发基金3项,承担或完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内临床重点项目基金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危人群识别及预防研究”,承担北京大学临床医学+X项目—消化道早癌原位无创实时检测技术一项。长期从事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技术的临床及应用基础研究,如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直接经口胆道镜技术等的应用研究,以及胆胰疾病(如特发性急性复发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胆道良恶性梗阻等)、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内镜治疗等的临床研究。近年来,开展了多项原始创新性技术及其临床研究,如肠内延伸型超长胆道支架、内镜下夹闭乳头成型术(ECPP)、激素凝胶口服预防食管大面积ESD术后食管狭窄等在欧洲消化疾病周(UEGW)或亚太消化疾病周(APDW)上发言或交流,并分别在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Digestive Endoscopy, Surgical Endoscopy等Q1杂志上发表。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余项,部分已成功实现转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5余篇,参加多部消化疾病专著或译著的编写。 学术兼职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委,ERCP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ERCP学组副组长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内镜分子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胰胆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健康促进会肝胆胰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及消化内镜医师专委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消化内镜创新发展分会常务理事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常务理事中关村(泛亚)消化内镜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理事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消化病学分会第一届分会委员国家消化病临床研究中心早期胃癌筛查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病学组、微创介入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外科内镜青年医师俱乐部顾问原第二、第三届贵州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医疗卫生援黔专家团核心专家《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委《中华胰腺病杂志》编委《中华临床医学杂志》编委《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编委《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常务编委 获奖情况 2015年10月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技术创新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3年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技术创新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5年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技术创新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6年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技术创新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6年3月获得北京大学首届临床医疗奖(个人奖)2017年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技术创新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8年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技术创新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9年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技术创新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20年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技术创新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20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著作与译著 一、主编 1.周丽雅、黄永辉主编,《消化道非静脉曲张出血内镜诊治技术》多媒体光盘(中华医学会医师培训工程,“十二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3年9月,ISBN 978-7-88032-878-3 2.王志强、黄永辉、汪志明主编,《经皮内镜下胃肠造瘘技术》多媒体光盘(中华医学会医师培训工程,“十二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3年9月,ISBN 978-7-88032-878-0 3.张澍田主编、黄永辉等副主编,《消化道早癌蓝激光成像技术诊断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8月,ISBN 978-7-117-24755-9/R. 24756 二、主译 黄永辉主译,《复杂疑难胆胰疾病高级ERCP教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三、参编(译) 1.智发朝、麻树人主编,黄永辉等参编。《胆胰疾病内镜治疗学》。科学出版社,2012年1月,ISBN 978-7-0303-2868-7 2.关玉盘、郝建宇、尚占民主编,黄永辉等参编。《消化疾病——临床实践与诊疗进展》。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ISBN 978-7-5091-4071-0 3.林三仁主编,黄永辉等参编。《消化内科学高级教程》。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ISBN 978-7-5091-2663-9 4.李益农、杨雪松主编,黄永辉等参编。《消化系统疾病药物治疗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ISBN 978-7-302-15654-3 5.林三仁主译,黄永辉参译。《临床胃肠内镜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ISBN 7-81116-341-4
预约挂号
顾芳
顾芳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消化科
擅长: 专业特长 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对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及消化内镜操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重点研究方向为肠道疾病,特别是炎症性肠病、大肠癌及癌前疾病。擅长肠道疾病的诊治及消化内镜诊断与治疗,包括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工作经历 1993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消化内科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曾在日本京都第二红十字医院及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学习。 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为肠道疾病特别是结直肠腺瘤及癌、炎症性肠病等大肠疾病的致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曾获医院青年基金、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吴阶平科研基金等资助进行相关研究,作为协作单位负责人主持卫生部、科技部及北京市科委资助关于溃疡性结肠炎及大肠癌的科研项目。 学术兼职 北京医学会肠道微生态与幽门螺杆菌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大肠癌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肠病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肠道微生态与幽门螺杆菌分会常委《中华炎性肠病杂志》编委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获奖情况 2016年荣获 北京市“住院医心中的好老师”1994年荣获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奖 著作与译著 参与《胃肠病学》、《炎症性肠病学》、《实用大肠肛门病学》、 《消化系统疾病药物治疗学》、《消化内镜学》、《消化系统疾病电子内镜图谱》等20余部专著的编写;参与《胃肠道感染》 、《临床胃肠内镜学》、《哈里森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分册》等5部译著的编写。发表消化专业研究论文40余篇。
预约挂号
段丽萍
段丽萍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消化科
擅长: 专业特长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消化道内镜的诊断和治疗;精通胃肠道动力障碍及消化功能障碍相关疾病、胃肠道微生态紊乱等疾病的诊断治疗。 教育及工作经历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先后获得临床医学学士、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期间先后以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学者在德国歌德大学医学院医院从事博士后工作,以及在美国哈佛大学附属医院做高级访问学者。曾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科研处处长、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医学部分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北京大学护理学院院长(兼)。 科研工作 重点研究领域为神经胃肠病学、功能性胃肠病及肠道微生态。牵头创建了功能性胃肠病多学科诊疗平台、人体微生态校企联合实验室以及无菌动物实验研究平台等。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自然基金委等科研项目。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文章200余篇,包括iMeta、Gut Microbes、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Protein & Cell、GPB、Pharmacological Research,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等高水平杂志;主编/主译、副主编教材、著作等8部,参编16部。培养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60余名。 学术兼职中国女医师协会副会长、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人体微生态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微生态与幽门螺杆菌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胃肠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临床医学组委员,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医药科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共同主编等。 获奖情况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二等奖(第二完成人);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总工会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市总工会经济技术创新标兵,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人民好医生”-科技创新典范,北京大学杰出学者奖,北京大学 “十佳导师”,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 著作与译著主编/主译、副主编《医学英汉缩略语辞典》(2003)郑芝田,段丽萍 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住院医师临床思维培养系列丛书——内科学》(2025)段丽萍 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人体疾病自我照护全书》(2023)段丽萍 主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消化系统健康全书-胃肠道常见病防治指南》(2023)段丽萍 主审,屈伟 主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2022)段丽萍 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医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及学科建设政策文件汇编》(2019)段丽萍 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消化系统疾病药物治疗学》(2008)李益农,杨雪松 主编;刘玉兰,段丽萍,李洁 副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2019)詹启敏、刘玉村 主编,段丽萍、姜辉 副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预约挂号
丁士刚
丁士刚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消化科
擅长: 专业特长 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及治疗,尤其是在幽门螺杆菌、胃肠道癌前病变、早期癌、消化道出血等领域有较多研究。熟练掌握消化系统各种疾病的内镜(包括超声内镜等)下诊断;胃肠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内镜下切除术(EMR、ESD)等治疗。临床流行病及循证医学。 工作经历 1985年7月山东医科大学毕业,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工作至今。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主任,北京大学消化疾病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流行病与循证医学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副院长。 科研工作 主持完成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得3项省部级奖。中华医学杂志、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Histology and Histopathology、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等多家中外杂志编委及审稿专家,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50多篇。 学术兼职 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促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肿瘤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消化道早癌协作组副组长;北京医师协会内科专科医师分会理事;北京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分会候任主委;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中西医整合消化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和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和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委员会;中国中药协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委。 获奖情况 1990年北京医科大学教学优秀个人奖、2014年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奖、201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6年华夏医学奖二等奖、2019年敬佑生命--2019荣耀医者公益活动专科精英奖、2020年荣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良师益友”导师。 著作与译著 参加《现代胃肠病学》、郑芝田主编《胃肠病学》第三版等20余部消化专著的编译工作。
预约挂号
周丽雅
周丽雅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消化科
擅长: 专业特长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幽门螺杆菌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早期内镜诊断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8年~1982年就读北京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1982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1987年)、副主任医师(1992年)、主任医师(1998年);曾先后赴日本东京顺天堂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医疗中心,香港中文大学内镜中心进修学习;1998年~2003年担任医疗副主任,2003年~2018年任科主任,2015年~至今任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上胃肠疾病防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科研工作 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治疗及消化内镜方面的工作。1991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1996年在山东胃癌高发区开展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人群干预试验,主持十一五支撑课题“我国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诊治规范”。2003年以来对胃食管反流病做了深入的研究,包括流行病学、放大内镜下的表现、超微结构的研究等,出版我国第一本胃食管反流病专著《胃食管反流病》。2021年牵头制订了《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非根除治疗部分)》及中国首部《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参加制订《Maastricht VI国际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幽门螺杆菌诊治研究以及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研究被国内外多篇指南共识作为一级证据引用。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重大课题,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获得发明专利六项;培养毕业博士生40余人、培养毕业硕士生10余人;发表学术论文三百余篇,SCI论著40余篇。 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第十、十一、十二届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   前组长(2019年~2024年)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前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消化专科分会   会长《中华消化杂志》   副主编《中华内科杂志》   编委《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编委 获奖情况2025年在美国AGA举办的世界最高水平的消化学术会议美国消化疾病周(Digestive Disease Week, DDW)上,本课题组“利福特尼唑三联方案在Hp感染初治患者中根除疗效和安全性的全国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III期试验”被评选为AGA六个最佳研究之一2022年被北京医师协会评选为“北京优秀医师”2017年在首届“国之名医系列榜单”中,获 “国之名医·卓越建树”荣誉称号2016年荣获北京市师德先锋称号2015年荣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号:201502012P1001)。题目“胃癌早期诊断的新方法及致病因子H.pylori的流行病学和诊治新策略。”2015年荣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证书号:201502028P1001)。题目“胃癌早期诊断的新方法及致病因子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和诊治新策略。”2014年度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国家教育部)题目:胃癌诊疗体系的创新及其关键技术的应用;周丽雅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胃液中胃癌特异性荧光标志物的分离鉴定以及机制》被评为2013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9年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在第九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被评为优秀壁报奖2007年 第一作者论文“A five-year follow up study on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gastric mucosa after H.pylori eradication,”被评为第四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5年,研究“The Diagnosis of 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Using High-resolution Endoscopy”获得“Asian Pacific Digestive Week Distinguished Poster Award.”2005年“Eight-year Follow-up Study ON The Morbidity of Gastric Cancer And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Gastric Mucosa After H.pylori Eradication”研究,被The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评为当年全球40个重要研究之一 –TOP 40  1996年“胃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被中华医学会评为优秀论文奖1995年“双胃镜黏膜切除法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被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评为优秀论文 著作与译著2016年 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用书:《消化内科学高级教程(第二版)》副主编2015年主编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教材《胃食管反流病诊疗规范与进展》2013年任主编参与制作的中华医学会医师培训音像DVD光盘《消化道非静脉曲张出血内镜诊治技术》,向全国发行。国际编号:ISBN 978-7-88032-878-32010年被聘为《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消化病学卷编委2009年版《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消化系统疾病章节主编2007年主编中国第一部《胃食管反流病》专业书籍2004年《消化系统内镜图谱》副主编主译美国原版教材:19th Edition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哈里森内科学 ----消化系统疾病分册
预约挂号
林三仁
林三仁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消化科
擅长: 专业特长 国内外著名消化疾病诊治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特别在胃癌、酸相关疾病、Hp感染、胃食管反流病等方面有较多研究。 工作经历 196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内科工作, 1979年去日本东京顺天堂大学进修学习,在世界著名胃肠病学家白壁彦夫教授指导下研修早期胃癌的诊断。1984年去美国加州旧金山大学交流学习。1989年晋升为内科学教授兼主任医师,并任北京医科大学消化疾病研究中心主任及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主任至2003.01;1989至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工作。 科研工作 1980年将日本胃肠双重对比造影技术首先引进国内,促进了我国X线胃肠道诊断水平的提高。1986-1995年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公关课题“胃癌早期诊断新方法的研究”,研究出血清及胃癌自发荧光光谱诊断胃癌获得成功。1992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早期胃癌的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经10年追踪观察结果满意。 学术兼职 曾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及名誉主任委员。曾任北京医师协会消化专科医师分会会长,现任《中华内科杂志》副主编。 获奖情况 2015年荣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4年度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获发明专利一项;2006年荣获香港胃肠学会荣誉会员称号2004年“消化系统疾病电子内镜图谱”荣获中国图书奖1996年被卫生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1992年获光华基金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著作与译著 共发表论文100余篇 一、主编 1.林三仁主编,《消化系统疾病电子内镜图谱》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年7月,ISBN:9787810711692 2.林三仁主编。《消化内科学高级教程(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用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11月,ISBN: 9787509126639 二、主译 3.林三仁主译。《胃肠道感染》。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2月,ISBN:7117070129 4.林三仁主译。《临床胃肠内镜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1月,ISBN:9787811163414
预约挂号
刘作静
刘作静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消化科
擅长: 专业特长神经胃肠病学和肠道微生态,胆胰疾病,消化内镜教育及工作经历2024.8—至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2017.8—2024.7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主治医师2016.8—2017.7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住院医师2011.9—2016.6   北京大学医学部,内科学,博士,导师:段丽萍教授科研工作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专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等数项课题,发表中英文论著、健康科普数篇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胃肠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胃肠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中华消化身心联盟,北京委员会,首届委员获奖情况2022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优秀青年医师2022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优秀病案奖,二等奖2020年,北京大学,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2020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援鄂抗疫荣誉证书2020年,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援鄂抗疫标兵2021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优秀病案奖,入围奖著作与译著参编或参译《消化病学》,《胃肠病学》,《小肠疾病的诊断》,《奈特胃肠病学》,《临床消化内镜学》,《常用内科疾病临床诊疗》等
预约挂号
上一页11011121314151617下一页
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协议
一、总则

1.1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权和运营权归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1.2 用户在注册之前,应当仔细阅读本协议,并同意遵守本协议后方可成为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则用户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间自动形成协议关系,用户应当受本协议的约束。用户在使用特殊的服务或产品时,应当同意接受相关协议后方能使用。

1.3 本协议则可由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随时更新,用户应当及时关注并同意本站不承担通知义务。本站的通知、公告、声明或其它类似内容是本协议的一部分。

二、服务内容

2.1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具体内容由本站根据实际情况提供。

2.2 本站仅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除此之外与相关网络服务有关的设备(如个人电脑、手机、及其他与接入互联网或移动网有关的装置)及所需的费用(如为接入互联网而支付的电话费及上网费、为使用移动网而支付的手机费)均应由用户自行负担。

三、用户帐号

3.1经本站注册系统完成注册程序并通过身份认证的用户即成为正式用户,可以获得本站规定用户所应享有的一切权限;未经认证仅享有本站规定的部分会员权限。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权对会员的权限设计进行变更。

3.2 用户只能按照注册要求使用真实姓名,及身份证号注册。用户有义务保证密码和帐号的安全,用户利用该密码和帐号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引起的任何损失或损害,由用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用户发现帐号遭到未授权的使用或发生其他任何安全问题,应立即修改帐号密码并妥善保管,如有必要,请通知本站。因黑客行为或用户的保管疏忽导致帐号非法使用,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四、使用规则

4.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但不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4]1号)》、《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有关计算机互联网规定和知识产权的法律和法规、实施办法。

4.2 用户对其自行发表、上传或传送的内容负全部责任,所有用户不得在本站任何页面发布、转载、传送含有下列内容之一的信息,否则本站有权自行处理并不通知用户:

(1)违反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2)危害国家安全,泄漏国家机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3)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9)煽动非法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

(10)以非法民间组织名义活动的;

(11)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4.3用户承诺对其发表或者上传于本站的所有信息(即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电影、表演和录音录像制品和电脑程序等)均享有完整的知识产权,或者已经得到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授权;如用户违反本条规定造成本站被第三人索赔的,用户应全额补偿本站一切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各种赔偿费、诉讼代理费及为此支出的其它合理费用);

4.4 当第三方认为用户发表或者上传于本站的信息侵犯其权利,并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或者相关法律规定向本站发送权利通知书时,用户同意本站可以自行判断决定删除涉嫌侵权信息,除非用户提交书面证据材料排除侵权的可能性,本站将不会自动恢复上述删除的信息;

(1)不得为任何非法目的而使用网络服务系统;

(2)遵守所有与网络服务有关的网络协议、规定和程序;

(3)不得利用本站进行任何可能对互联网的正常运转造成不利影响的行为;

(4)不得利用本站进行任何不利于本站的行为。

4.5如用户在使用网络服务时违反上述任何规定,本站有权要求用户改正或直接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用户张贴的内容、暂停或终止用户使用网络服务的权利)以减轻用户不当行为而造成的影响。

五、隐私保护

5.1本站不对外公开或向第三方提供单个用户的注册资料及用户在使用网络服务时存储在本站的非公开内容,但下列情况除外:

(1)事先获得用户的明确授权;

(2)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3)按照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

(4)为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5.2本站可能会与第三方合作向用户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在此情况下,如该第三方同意承担与本站同等的保护用户隐私的责任,则本站有权将用户的注册资料等提供给该第三方。

5.3 在不透露单个用户隐私资料的前提下,本站有权对整个用户数据库进行分析并对用户数据库进行商业上的利用。

六、版权声明

6.1本站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归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或与作者共同享有,未经本站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6.2 本站特有的标识、版面设计、编排方式等版权均属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未经本站许可,不得任意复制或转载。

6.3 使用本站的任何内容均应注明“来源于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署上作者姓名,按法律规定需要支付稿酬的,应当通知本站及作者及支付稿酬,并独立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6.4由于本站付有作者相应稿酬,凡在后台生成的有效文章不可删除,版权归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6.5 本站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与本站无关,由作者本人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6.6 恶意转载本站内容的,本站保留将其诉诸法律的权利。

七、责任声明

7.1用户明确同意其使用本站网络服务所存在的风险及一切后果将完全由用户本人承担,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7.2 本站无法保证网络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保证网络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准确性。

7.3 本站不保证为方便用户而设置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等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站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7.4 对于因不可抗力或本站不能控制的原因造成的网络服务中断或其它缺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但将尽力减少因此而给用户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7.5 对于站向用户提供的下列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缺陷本身及其引发的任何损失,本站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1)本站向用户免费提供的各项网络服务;

(2)本站向用户赠送的任何产品或者服务。

7.6本站有权于任何时间暂时或永久修改或终止本服务(或其任何部分),而无论其通知与否,本站对用户和任何第三人均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八、附则

8.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8.2 如本协议中的任何条款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协议的其余条款仍应有效并且有约束力。

8.3 本协议解释权及修订权归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有。